2012年6月29日 星期五

壁畫

這三年放暑假前我都在范校長的小學帶領學生繪畫壁畫,每年天公造美,總有一天下大雨,弄得狼狽不堪。第一年架起遮頂膠布,躲在膠布下美化兩道牆。第二年在最後「埋尾」那天下著狂風橫雨,幸好「牆」在有蓋操場,在打着傘穿着雨衣、一片哎喲慘叫聲中勉強完成兩大牆、兩小牆。今年因自己工作忙碌,預算一天完成這道牆,在集合學生檢視他們帶來的草稿時 ,天色已暗下來,開始着色時,大雨嘩啦嘩啦落下,剛塗上的顏色即時流瀉下來,大家看著天空的一片灰黑,失望得咿嘩大叫 。「同學,看看流瀉的顏色,多自然美麗,我們畫不出這效果的!不用心急,等這陣雨過後再開始!」看似沒事的我其實也很擔心,若果牆濕透後,便不能上色。終於大雨停止,連忙請學生用布抺去牆上雨水,心怕會繼續下雨,只好先塗較淺的顏色,不敢著深色部份,因牆的某部份仍慢慢滲出水份 ,將已著的顏色排斥開去。


那天,在偶爾下雨的情況下,壁畫未能完成。今早,陽光普照,一號風球,曬得同學們嘈嘈切切,大汗淋灕,幾番休息再工作下,終於完成。天文台預告傍晚會掛三號風球,晚間零時颱風會最接近本港,八號風球隨後懸掛,希望,顏色在大雨降臨前已牢固!帶領外頭學生繪畫壁畫是件頗具「挑戰性」的工作。主要原因是大家都是初相識,我不知道他們的能力,他們亦是初次用塑膠彩這物料,在調色、混色與顏色配搭上都需要指導。

通常我會預先請同學畫些草圖,由我來做整合,盡量每位同學「包辨」自己的圖象,包括起稿、選色、調色、上色。在開始後的半小時,我大概已知各人的實力,其後便分派他們做自己善長的工作,在豉勵、讚賞、有要求的氣氛下,趕趕忙忙地完成。這道牆由十二位小四至小六的學生在橫雨、微雨、暴灑下,九小時內完成﹔雖然當中仍有很多改善空間,但我不會强迫同學依照我的想法,因為感受箇中樂趣與欣賞自己成果遠比這壁畫是否繪畫得很有水準來得重要。

2012年6月27日 星期三

荷影縈波縷縷香


陳家泠的荷花高雅謐靜,單純的畫面意境背後是長期的重覆提煉,在墨色、顏色、紙質、用筆、結構、官感、精神上的執着與堅持,在思與行、感與悟的兜轉間實幹,尋找出屬于 自己的風景。他的荷花 : 感性的筆墨服從於理性秩序之中,在變化多端的經營佈局中,有種抽象的虛無,卻又包涵着濃醇的感性魅力,色塊與綫條配合得淋漓盡致,視覺上有種西方設計味道,但在筆墨與渲染上卻是傳统的變調﹔他在創作形式上雖然固守了中國繪畫傳统,在創作内容上很现代性,這與眾不同的睿智、精巧和優雅的荷色卻又帶出有點道家的味道。

陳家泠的荷花畫出實物的氣韻特質,在現實上加添詩意,將官感提升至精神層面,繪畫應該是如此。





 



2012年6月23日 星期六

寧靜美



端午節本想在家「攪定」報稅表,未攤開那些雜亂被棄置整年的單子,「逃跑」的魔鬼已出動,離 deadline 還有一個月!心緒反覆鬭爭之餘,還是上網找老朋友。






Giorgio Morandi (1890-1964) 是平撫心靈的最好朋友。生於意大利的波洛尼亞,終身未婚,極少出外遠遊,僅往返於畫室與教書的學校之間,是一位隱士型的畫家。Morandi 繪畫及版畫作品只有瓶罐、花束、家鄉風景這些主題,尤以瓶罐組合最多。作品 以單純、簡潔的方式營造最和諧的氣氛,他的繪畫從不用鮮亮的顏色, 捨棄瓶罐原本的立體感及色彩的豐富性,將其平面化,看似灰暗的中間色相互配合着,顏色表現出空氣的濕度,明暗對比的光線變化與有限跳躍的筆觸,產生相互制約的力量,加强視覺上完美的平衡。其作品靜靜地釋放著最樸實的震撼力和直達內心的快樂與優雅,看着他的瓶罐身心不其然的安靜下來,這種安靜,莊嚴純淨,有種永恒就在眼前的感覺。



 Morandi 說 Nothing is more Abstract than reality (再也沒有比眼前所見的現實、更抽象、更不真實的了)。Morandi 的獨特之處並非在於他對瓶罐的執着選擇,而是他能運用智慧和感覺在形與色中作巧妙妥協、以時間、空氣、色彩營造出單純高雅,近乎詩意的美。





2012年6月20日 星期三

白紗裙子


妳穿着白紗裙子飄然而來
層層叠叠繡紋圖案
皚白細碎灑滿一地
渾圓 蕾絲曲線
和着淡黃金光舞出節奏
慢慢快快快
微彎轉轉轉
趾尖小跳步向前跨
小腿交义步往後娜
笑聲輭語
旖旎嬌俏
乘着風徐徐漫流過來

佇在時光線上的我
思緒反覆浮游
跳躍的悸動如雨滴
散滿一地無法整合
天使幌動着翅膀
笑我的慌忙落魄
教打開玻璃瓶
抖出昔日黏膩
收藏這晳白完美弧度
就在靈魂起伏之時
因為風的輕細呼喚
我竟讓你飛翔遠去

請原諒我這無心錯過
將我心影拓印入懷
讓我的牽扯留住薄紗
愉悅地擲躅徘徊
我的纏綿你的笑靨
緊鎖時光
在湛藍的晴空
橙紅岩石群間
來個貼身擁抱
輕踏華爾舞步
踢起裙襬
追逐那長久迴避的記憶










2012年6月18日 星期一

想道晚安的人









星期日晚捧畫友合唱團的場,聽了這首悅耳、抒情的情歌,沒有戲劇性的高低抑揚,只是六句平淡歌詞,道出什麽是雋永的愛情。

年青時總冀望將來另一半是英俊高大強壯,當擁抱時自己會完全的被包陷着,有種被溶掉吞噬的自虐感覺。愛情來臨時,在冥冥註定的牽引下,迷惑慌張、驚喜浪漫、索取妥協、折騰迷戀、關心包容、心靈的契合下已不再計較那原來的冀望有否擦肩而過。喧嘩熱哄哄過後,冀盼的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恬靜安定,簡單平凡,每晩都能愉悅的說聲晚安或 good-night。

2012年6月14日 星期四

夾在唐詩裡的相思

還有較大片的可放得下相思嗎?(畫家陳家泠的作品)

李商隱的「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這種堅持不渝的追求,那怕擁抱痴情而惆悵終生,不覊豪情,令人稱羨感動。李白亦曾道相思,<秋風詞>「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親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為各種長長短短、時時刻刻、無所不在的相思繚繞,苦不堪言,早知如此苦澀難挨,不如當初莫相識,似乎詩仙對男女思念牽絆心情的煎熬,耐力膽量不如李商隱般勇猛灑脫,稍欠那份將心豁出去的豪情。胡適<生查子>「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幾次細思量、情願相思苦。」若果沒有付出真摰、刻骨銘心的感情,就不會思前想後地依依不捨,猶疑、掙扎。相思,真惱人。自己讀詩甚少,倒覺得余光中<滿月下>的相思描繪得最浪漫細膩、優雅感人。

在沒有雀斑的滿月下
一池的蓮花睡著
蛙聲嚷得暑意更濃
這是最悅耳的聒噪

坐池邊的石凳,想起
這時你也該睡了
想起你的長睫該正縫起
縫起一串夢寐

夢見你來赴我的約會
來分這白石的沁涼
或者化為一隻蜻蜓
憩在一角荷葉上

啜一口露水,掬一捧月光
或者讓我攬你的腰
攬你古典的窈窕
恰使楚王嫉妒的那樣

楚王?楚王?巡夜的螢
說夜深了,說霧
自池面升起空濛
多纖維的月色有點蓬鬆

那就折一張闊些的荷葉
包一片月光回去
回去夾在唐詩裡
扁扁的,像壓過的相思

折一片大荷葉,將月光包裹着, 具象與抽象如斯自然地融合;相思情意,穿越時空,游走於醇厚詩歌悸動中,壓扁的相思,牽起夢寐,卻是如斯沁入心脾的撩人。

2012年6月13日 星期三

晚唐雨聲侍殘荷

陳家泠繪畫之荷花是我之至愛

昨晚備課,找尋殘荷圖片與水墨畫,畫中題字總是「留得殘荷聽雨聲」。

此句來自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詩人在潔淨無塵、幽靜臨水的駱氏亭,懷念遠在長安的兩位友人,仰頭望天,雲情雨意已濃,一片迷濛﹔落寂的心情碰着凋零夏荷與淅淅瀝瀝秋雨,雨水點點滴滴敲打在枯荷上,錯落有致,極富韻味。「留得枯荷聽雨聲」,含蓄的寫盡詩人羈旅異鄉之寂寥心境,借景抒情,歷歷如畫。

而「留得枯荷聽雨聲」的「枯荷」後被改為「殘荷」,乃因《紅樓夢》裡黛玉所言而致。故事裡有日賈母率眾遊湖,寶玉見湖中殘荷破壞大觀園裡的奢華富貴美景,提議要拔去。而坐畫舫尾處的黛玉,倚着窗,玉手支腮,蹙着柳眉輕聲說句:「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獨愛他一句 『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卻不留著殘荷了。」多愁善感的黛玉,把「枯荷」說成「殘荷」,就是這樣,那晚唐的雨聲,伴着殘荷,滴答淅瀝至今。

李商隱最擅長於描寫自己孤獨、內心深處的情感。動人詩句有「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翦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詩人心甘情願陷溺於纏綿深摯的感情中,義無反顧,那怕相思無益。「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從他的詩句中總覺得他懂得在滄桑沉鬱中找到歡愉,卻在歡愉中,又忘不了鬱悶滄桑。詩人對情思的執著,往而不悔的豪情,實令人折服。

2012年6月12日 星期二

撲向生命的癲狂







那些啃嚙瘋狂的攀爬
野力勁蠻  沒有落點
洶湧向前  狂躁噬人
倔強的衝騰   牽動真摯
狂莽的歡愉   顫動傷痛
那待釋放的慾望
暴怒咆哮   任意翻騰
攝魂蕩魄   拒絕喘息
肆虐地跨過脈膊跳動
拉扯渾身力度
交錯莽撞   穿越跌宕
呼呼簌簌   蕭蕭颼颼
撲向生命的癲狂




PS : 六月十一日,刮着無名怒風。往聖士提反灣途中,沿途一片青草地,迎着風,瘋狂地掙扎擺動,柔輭野草,呼嘯强風,捲起一片騷動與尖銳。那刻,想起了梵高,他對生命熱情激蕩瘋狂,想起李旺陽,忍受挫折屈辱傷痛無奈,那份堅持,直撲生命的癲狂。

2012年6月5日 星期二

重返風景

  只要我們有懂得欣賞的心,便會發覺美麗無處不在。對於繪畫人來說,重要的是如何演譯這些「美麗」。

塞尚說「繪畫裡面有兩件重要的事,一個是視覺,一個是心靈,但此二者在繪畫中卻必須要調和一致才行。所以說,做為一個藝術家,一方面,用我們的視覺觀看自然,另一方面,用我們心靈的邏輯來统御我們的感覺,這樣我們才能將此二者和諧地展現出來,以達到我們表達的目的。」

如何看, 會决定看到什麼,看到什麼,會决定畫到什麽。從大自然的接觸,領略到美麗,美麗是種感覺,如何將這抽象的東西實現於畫布上?若只依賴視覺來產生繪畫,畫得更好只不過是比照片好看而已,卻全無藝術價值可言,依塞尚而言,心靈才能提供我們真正的動機與情感,有了動機與情感便得要經過思考來整合,真正的繪畫是情感與理性的結合。
寫生畫很容易掉進「依賴視覺」的陷阱 ,昨天看畫友的作品,很多作品都犯上這個「依賴」毛病,面向如此美麗的大自然,我們往往被陶醉得忘記自我,不自覺地被這片美麗牽着走。昨天臨離開時,看着海面銀光閃閃,遠處海岸一片混沌的灰藍,那閃爍的光點,有節奏地不停跳動着,遠處幾艘白風帆,徐徐移動,大自然的美妙,此刻只能用錄像去記錄,用心靈去回應,太陽將下山前,海面泛着金光,又是另一種精彩。

如何面對風景,用何種手法去表達,是我重返風景,重用油彩後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2012年6月2日 星期六

我們相遇在偷來的早上 (二)

Left: Marie Therese Walter 1937 Right: Dora Maar 1937
Sleeping Before Green Shutters (Marie Therese Walter 1936)
愛情是畢加索生命的動力,妻子、情人是他的繆斯,畢氏的藝術風格會因新女伴出現而轉變。



Marie Therese Walter 17歲時在街上被畢氏踫上(其時他已與俄國芭蕾舞者 Olga Koklova 結婚 )在 與 Marie 相戀時畢加索更與 Dora Maar(攝影師及畫家) 相好。在「格爾尼卡」 Guernica 的大幅油畫中,牛頭怪女孩、絕望奔跑的姑娘、趴在孩子屍體上哭泣的母親都有 Marie 的影子, Dora 亦協助畢氏 將這幅巨畫的每個創作階段拍攝下來。一山不能藏二虎,有次她倆在爭吵,畢加索提議她們以打架决定誰離去,看着她們扭成一團,畫家冷眼旁觀,後來他還繪畫作品「籠中鳥」將兩位情婦畫成鴿子,Dora 是粗野黑色的,她正在抓那只好看又正在孵蛋的白鴿子。畢加索與 Dora 的關係維持八年,後期他還毆打她,很多繪畫她的作品都是臉部畸形,身體扭曲,帶着痛苦掙扎的形像。

兩幅 Marie 的俏像畫 都是用薄塗的方法繪畫,1937年 Marie 芳華正茂,畫家只用三種色彩便將她温婉性格表露出來,臉上那一抹粉紅,俐落不造作地將她的嫵媚驕羞記錄出來,一筆輕淡暖色彎彎掃下,中和臉部的冷調並將扁平臉部輕微地立體起來,這抹彎線與額上垂下的一縷頭髮及耳後頭髮、柔和地與紅衣的條紋及背境分割線對衡着。我並不喜愛左下角與手下面的卷曲線條,覺得有點「無厘頭」,今次展覽中有數張畫都有這類卷曲筆觸,是畫家的慣性溺愛還是另有意圖?另一幀 Marie 伏在百頁簾前的俏像,黑色的勾線是用炭條描畫出來的,鬆脫的炭粉與薄油彩融合出和諧的灰調子,很是耐看。

Left: Paul Drawing 1923  Right : Paul as Pierrot 1925

在繪畫兒子 Paul 的兩幅作品中,男孩的面部、衣服及窗外的藍調都十分渾厚豐富,但背境綠窗廉、啡欄干的顏色處理上卻用上沒調混的純色,形成「怪怪」的對比,是畫家有意的意圖?

是次展覽作品,少部份只有日期加在畫作邊旁,簽名欠奉。回來後查看畫冊,發覺畢加索很少在畫上簽名,尤其立體派時期作品,因他說名字會破壞作品的構圖,故此只能在作品背部看到簽名與日期。畢加索的繪畫色澤豐富,造型獨特,立體派後期作品大都用黑色勾畫出凌厲輪廓,有時會顯得冷酷、怪異。「目之所見,心之所成」,有了照相機畫家已沒需要將生活準確地再現,繪畫應呈現給我們的是藝術家眼裡的角度,他們如何透過事物的表面去審視內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