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

文生 梵高

19世紀初的歐洲,是改革年代,隨着科技進步、地理上大發現、殖民地開拓、文學與繪畫觀念也發生了「質」的轉變。繪畫,從古典的「畫什麽」跨跳到塞尚的「怎樣畫」,雖說塞尚是現代繪畫之父,我想梵高是開拓此道路的先鋒。

梵高在1880年開始繪畫,1990年37歲自殺。十年間創作800多幅油畫,數千張的素描與水彩畫稿。他在日記中說過繪畫于他來說就像是一場夢,他在繪畫中希望能傳達出一種讓人慰藉的東西,就像音樂一樣。

年多前,曾到台北看過梵高素描展,差不多全是早期作品,人物比例很明顯的不受重視,線條筆觸果斷笨拙、並且不擇手段地將要表達的情感傾注於紙上﹔畫家的勇氣、激情與掙扎,敲擊心田,感動不已。

梵高最美妙的作品是1888年至死前,法國南部阿爾的寫生及住在精神病院期間的繪畫。起伏的山巒、翻滾的麥浪、扭捲着蠕動的浮雲、火焰的柏樹、灼熱的向日葵、醫院小景與人物.....無論風景、靜物與人像,筆觸大膽恣肄,色調明亮斑爛,緊凑的張力與活躍的生命力,被發揮得淋漓盡致。梵高作品以濃情出發,蔑視一切傳統繪畫規則,缺乏透視、深度、消失點、大自然色彩....澎湃力量的傑出作品背後,重要的是,有着理性的繪畫元素支撐着,捲動雲團/漩渦天空/爆發的星星與火焰樹木製造驚險的平衡與張力、强烈的對比色調冲擊視覺感官以加强情感力量、流動與橫直的筆觸表現不穩與壓抑的情緒、天空/田野/地平線上的人物/房屋形成有趣的分割面帶動觀者遊歴他心中風景.....這些思維縝密、思想清的繪畫令人百看不厭,能夠流傳千古。所以說繪畫中感性與理性是相輔相承的,只是觀看梵高作品時,眼晴總是隨着他的筆觸與色塊翻騰,被他那團火熖般的激情迷暈了!





PS 上網尋找阿姆斯特丹梵高館時,才發覺97年到過的梵高館已於99年翻新並與一間新館相連,而新館亦將會在2012-13年重修。時間,我竟連你的影子也摸不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