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9日 星期日

期待美夢

赤柱某個黄昏,寫生回程時,看着這些迷人的彩雲,想起列維坦的風景畫,其時有點不像活在真實的感覺。



























總是對某些事情缺乏耐性。

剪髮,為求貪快總是往少顧客或沒有顧客的理髪店裡鑽,「找那位師傅?」 「無所謂!」 十次有八次都是不滿意收場,剪得滿意的,住後去兩三次便又因要久候而轉場,唉,今天又剪了個前髮蔭左右參差、厚薄不均的短髮!

對自己的臉孔亦不大負責任 ,沒有認真的恆久地做 facial , 早晚亦沒一輪清洗護膚大程序,只是天氣太乾躁時,貪方便的臨睡前舖張 mask 在臉上補補濕便昰,以前還可以「一白遮三醜」,最近寫生曬黑了,開始有點像個老態畢露村婦。鄰近店鋪好友是個愛 DI Y 的,時常教路用檸檬、蜜糖、鮮奶做這做那,弄得皮膚身形漂亮可人,自己總是付不出那份時間與耐性,覺得不太失禮便是!好友常聽我埋怨周身酸痛,贈我數張按摩套票並推薦好手勢師傅,地點離我家約一個地鐵站路程,方便得很,造訪兩三次後亦嫌太費時,過門不入,最終套票過期報消了,氣得朋友「呱呱叫」,以後不敢在她面前提「酸痛」!「按摩」!

最近工作忙碌得裙拉褲甩,午餐總是「大家樂」叉雞飯,晩餐是"Burger King" 小華堡,吃足多天,只為沒耐性往其他店裡排隊等吃。

這些「是是但但」的行為,似乎都是對自己太寬容!想起一個德國人說的話,大概如是 : 生活從來於人不適,且對健康有損,對於生活,我愈來愈傾向於極限主義,一天絕不要做超過一件事,真的最好什麽事也不做。每天什麼事也不做,似乎是有點頹靡、自虐,每天做一件事,慢慢的做,享受地做,唔,期待着,這奢華的生活!這是個超現實的美夢!若果美夢成真,第一天做什麼!嗨!你會做什麽?



2012年7月28日 星期六

賞雲



























總是你對我最好
你偷了月又剪掉日光
在一片灰藍時展示暖和微笑
潮汐起落前將寂靜慢慢攤開
透過風迎著心動
感受着你的爾雅
我愛那近距離的照面
輕盈得像淡淡的雨
既細濛又纏綿
晃動着緊張
翻動記憶章節
抽象金黄
寫實弧度
應織一首詩鑲著美艶
眉上的紋
心裡的窘
徘徊流轉踏着温柔
採擷不着時間與心靈間擺渡
教我如何不一生的念掛着你






2012年7月27日 星期五

留白

no. 1 學生下月便十一歲了,這是她十歲時在我課堂上畫的最後一張畫,也是送給我的!

生活是無休止的駕駛,總在一條看似自由其實是規律得發悶的路線上移動,卻又不能永遠保持那平穩的速度,不同速度帶來閃爍迷離搖曳光影。奔馳於滄桑期間,每個速度都隱約看到自己的彷徨、恐懼、焦躁、喜悅、糾纏、欲望、坦然....這些不同面貌共同結構著生命,原來這便是自己的生活。當中有不能解釋的碰撞、連結與偶然,它們看似散亂互不相干,仔細拼湊起來,這些破碎卻組合為一幅綻放的圖象風景,往返來回間總有遺憾,如你所說,這些遺憾像中國山水的留白,正是因著這些空白,才有再度馳聘的勇氣奔向命運的極限。

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百花齊放

Let a Thousand  Flowers Bloom   ( Oil, acrylic and chocoal on photographic paper on canvas ) (190x405)cm 2012

The Long March  (Oil,acrylic,shellac and chorcoal on photographic paper on canvas)  (190x380x) cm  2012

Let a Thousand Flowers Bloom (oil,acrylic,shellac and charcoal on photographic paper on canvas) (280x570)cm         2012
上星期到中環  White Cube 白立方畫廊看 Anselm Kiefer 的展覽,畫作大約八幅及兩件雕塑,展題為 " Let a Thousand Flowers Bloom " 中文譯為「百花齊放」。

Kiefer 在 60年代學生時期便對毛澤東深感與趣,在1993年他曾遊歷中國北京,並在1998年開始以毛澤東的「百花齊放」為主題進行創作。「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50年代毛澤東提出提昇國家的重要方針,是提倡在文學和科學研究領域中改革,强調獨立思考、辯論、創作、批評、 發表、堅持和保留自己意見的自由。在學術批評和討論中,任何人都不能有什麼特權,不應以“權威”自居,壓制批評﹔因此在文藝和科學界引起強烈反響,給不少文人學者對國家寄予滿懷厚望。但後來卻成為政冶打壓手段,1957年反右鬭爭擴大後,“雙百方針”徹底失敗,1964年後的「文化大革命」更是一個大災難,是文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大停頓、大酷刼。

Kiefer 生於1945年德國,他的作品題材一直環繞德國第二次大戰中有關納粹的毁壞來衡量歴史與文化,他捍衛的是民主、透明、公平與人權。德國與中國一樣都「各有自虛假的救世英雄,都有小語錄、雕塑、焚燒與懲罰,鮮花滿地的戰場,血案與儈子手」。

今次展出的作品雖然不多,但單從視覺上已能有極大的滿足感。濶大攝人的畫面,有力的快速筆觸,和諧的顏色,近看時那一貫 Kiefer 式的繪畫手法,厚重顏料、炭塊、泥土、枯乾植物混和着顏料跳躍眼前,目不暇給。有部份作品繁花錦簇,抽象的花朵表現大自然的奥妙和繁殖力,有些作品植物、土壤毁壞,色調沉鬱,大地面臨瓦解。毛澤東的肖像---那伸出手的生硬動作,在花團中或焦土裡招手,給人一種不調和的衝力,一種對權力的不信任與質疑,略知近代中國歴史的觀眾對這組寓意式的繪畫不會不無感觸。


PS: 在 whitecube.com 網頁中有一段 Kiefer 的訪問短片,談及這批作品的創作意念。

2012年7月19日 星期四

文字時間的配對

文字很奇怪,配對了心情 時間,即使一句簡單不過的「你真能休息嗎?」
亦能被逗得淘嚎大哭。

羅蘭.巴特 <哀悼日記>

1977年11月10日
缺席不在是抽象的,這譲我吃驚﹔
然而它又是炙熱、揪心的。
我因而更了解抽象;
它是不在和痛苦,不在的痛苦-----
可能因此是愛?
1979年1月30日
人不會遺忘。
但一種遲鈍無感漸漸襲入。

PS:< 哀悼日記>是羅蘭.巴特寫在 330 張小紙片上的札記,不是為讀者而寫的作品,而是喪母悲慟期間,發自內心,隨手而寫的「真誠」文字。

2012年7月17日 星期二

16-7-2012


調色盤顯現的比我刻意安排的更動人
今天沒有在聖士提反灣寫生,到黃金海岸沙灘。另一個海灘,另一種風景,另一種心情。早上在荃灣乘 60M 到屯門,汀九橋青馬大橋屯門公路,沿途的風景很美,淡藍天空白雲朵朵襯托著美好心情疲憊身驅。

海灘很濶大,因放暑假關係,泳客很多,有點熱鬧有點嘈吵。海水顏色有點灰橙藍,海的盡頭亦不寧靜,灰藍一片的中流作業卸貨區,一排排的躉船,很是忙碌。坐到蔭處,感到沙上的熱氣蒸上,有點不自在。攤開顏色,繼續忍受自己的笨掘,朋友們看到我的畫,給我的鼓勵是「從量到質」,這過程中的頓悟並非單是每星期練習,看書找資料、思索與實踐,還得要看自己的智慧、工餘後的體力與精神上的堅持。今天無意中將已完成的第一張畫掉進沙裡,拾起來時已是半張沙畫,得用畫刀刮走油彩重做,周遭歡樂聲混雜着沮喪,有點懷念聖士提反灣那小海灘的寧靜,躲藏於無際海岸線裡的穩約重重遠山,來來回回視綫間的彩艶帆影,有型格的扭曲大樹......。
回程時坐上 60X , 上車後天狠狠地下著雨,水珠跑步似的滑下,在逃生門上留下重重疊疊的斜線,窗外一片朦朧,泛黃光點不時飛過,毫不客氣的打落在我身上,有點失落,有點恍惚,有點感冒。

2012年7月14日 星期六

no.1 偶像

Music      1910        260 cm x 389 cm        
Piano Lesson   1916     245.1cm x 212.7  cm
 馬諦斯 (  Henri Matisse ) 十分喜愛音樂,他很多作品都與音樂有關," Dance " 系列或甚靜物與人物畫都有演奏者或樂器,這類的作品中我最為喜愛 " Music " 及 " Piano Lesson "。





每當提起起馬諦斯,"Music" 這作品一定會彈跳出來,若將作品以喜愛排序,這幅是 no.1 的喜愛(若選我至愛的畫家,馬諦斯仍是我的 no.1)。五個人,不同姿態的在一片綠色的草坡上,兩個在玩樂器,三個像在張口吟唱,這是首天籟之音,歌聲與大自然融和在一起,他們唱奏的是高音的部份,四周謐靜,只有優美清澈的奏唱,連一點蟲鳴聲也沒有。馬諦斯畢竟是大師,三只顏色五個人便能演唱出無限的樂章,作品充滿想象空間,紅色在平靜的冷色裡給予生命力,構圖、色彩與人物的表達都非常簡約,那五個人像剪紙似的貼在畫布上,十分突出,當觀者看着畫面,留意的卻不是他們,反而是那隱約傳來的音樂聲。(這幅作品為聖被得堡赫爾米達什美術館收藏)

馬諦斯喜愛將畫面切割、然後用顏色配置來達至畫面平衡,製造出平穩、和諧與悅愉的氣氛。" Piano Lesson " 長方形、三角形的分割與平衡運用得很出色,首先圖畫用粉紅的琴面或枱面分成上、下兩區域,再將淺藍、粉紅直綫分間前後空間。淺藍的琴書橫線、窗臺的淺藍橫綫與後面女士的藍色裙子加強了空間的深度(盡管空間狹小,看似平面),這些淺藍亦形成了畫面(視線)的跳動,打破橫直線的沉悶。三角形拍子機與大片有力量的綠色做成平衡與對比,雖然圖畫下半部有描繪美麗的裝飾性黑線,綠色卻將底下的圖象連起向上拉上,形成張力,那片綠、淺藍與粉紅的直線與右邊的女士,恰如其分地將圖畫支撐着,協調而平衝。左下角的木雕非常吊詭,沒有它像缺少了什麽,不大舒服,它與女士靜靜的坐着,聽着那不太純熟的琴聲,為什麽琴聲不太悅耳,看看小孩臉上的三角形、一字的嘴及那緊張的神情便能暸解。畫面上大小面積的灰色將室內室外連成一片,簡潔清晰。整張畫我最喜愛是那片巧妙的綠,簡單、響亮而有力量,其次是那女士的繪畫方式,跳皮俐落。馬諦斯,你真是厲害!

2012年7月11日 星期三

與自己的約定

每星期一,當站在大自然面前,自己心靈清澄安靜,感受着它美麗瞬間,那複雜的山群、無限面貌的一片海、飄動的雲團、大自然時刻在變動,難以捉摸,盡管自己聚精會神地觀察,繪畫出來的依然是幼稚技窮,看不上眼的圖畫。其實在停止繪畫國畫山水後,只是初學西畫時,參加過大約十課的戶外寫生班,其後的繪畫都是以創作為主,用的是塑膠彩﹔故此,面對廣袤的大自然時,盡管做足精神準備,依然手忙腳亂,連眼晴、腦袋與心都被朦朧起來,整個人蠢鈍鈍的。難道時刻在變,難以捉摸的大自然是問題所在?

近日從書架的後座 (廳裡的書架已滿座,書本只能前後擺放)找出「馬諦斯論藝術」 ( Matisse on Art by Jack D. FIam ) ,是1987年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1996年第二版(記得此書是在大陸買的,不記得從前「看完」沒有,只見偶有看書時的間線)左翻右掲,希望在變黃脆薄的紙質中,找出些端倪。

「知覺的純凈和真誠同最終的形象之間的 聯系: 既使他離開自然,也必須確信這麼做只是為了更充份地解釋它。自然是藝術的最終源泉,而藝術品則是一種綜合,它把藝術家在自然中感知的形象同藝術家用信任自身知覺的行動把被感知的形象轉變成最終形象這兩者綜合在一起。」「一件繪畫作品的形成,是以某種明晰、流暢的形式綜合自然和組織視覺觀念而實現的。」

看翻譯書尤其大陸譯本,文字確是累贅,似看懂又怕看不懂,往往費時於徘徊文字中 ! 寫生確不是抄襲自然,而是把對大自然的領悟以主觀的想法--從自然規律中 ,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筆意,自己的感情與思想 ,再依個人感受與繪畫觀念配合,將自然表達出來,是創造性、啟發性的作品。馬諦斯另外亦提出藝術革命不在於發明新技術來描繪題材 ,而是去感覺甚麼是新的東西(指屬於自己時代的見解、情感、甚至偏見),然後將之說出來,「藝術應有其時代的烙印。」「藝術家的表現手法應當完全是從他的氣質中產生」----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似乎我得要有耐性將這本書看完,是不是藝術家並不重要,透過馬諦斯的觀念、經驗與智慧,希望能將自己的朦朧清晰起來,助我找對自己的方向。

馬諦斯是我最喜愛的藝術家,個人覺得其作品精彩之處在構圖與色彩的和諧配置,作品站在純藝術與裝飾的險線上,喜愛他簡約有力、不拘泥於外在形式的繪畫手法,色彩對於馬諦斯而言是表達性的而不是描述性的,他用巧妙的顏色配置來表達情緒與音樂、表現繪畫的力量、平衡與張力。作品自然、寕靜、純粹,越看越喜愛。

PS: 給自己一年的「星期一寫生」約定,看看到時自己是否仍是蠢拙拙的。

2012年7月10日 星期二

美麗的偽造

-------------倉央嘉措------------------
如果愛是一場修行
我就是那個遁入空門的僧

你的懷抱就是神秘安靜的廟宇

你的心跳就是我日夜詠誦的佛經   


倉央嘉措孤獨而短暫的一生充滿各種謎團,幾百年來,他寫的文字被稱作情詩並廣泛流傳,經過各種演繹後他的情詩已是真假難辨。關於倉央嘉措的資料,一個普遍的說法是這樣:他生于1683年,15歲坐床,是六世達賴喇嘛,雖然擁有至高無上地位,但卻淡漠權力,不願苦守戒律,嚮往世俗人生活。那時的西藏,政局動盪,他的師傅因捲入政變而被處死,倉央嘉措亦被指不守清規,離經叛道,放蕩不羈(流傳最廣是他寫的那些被稱作情詩以及夜出布達拉宮在八廓街黃 房子裏會情人的傳說),康熙四十年,他24歲時被押解北京途中去世,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倉央嘉措在人們心中卻是位才華橫溢詩人,以情詩聞名於世。他用樸實生動、詞句優美的文字描寫對愛情的體驗和憧憬,不管人們對他作為達賴喇嘛時的政績如何評說,他的情詩卻流傳青藏高原。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自己尚算年輕時曾擁有一本倉央嘉措情詩集,因他的詩感情熾熱纏綿,加上他身份特殊並有着很多神秘傳說故事,當時很受感動及喜歡。最近在網上看到文章指他寫的「不是“情歌(雜魯)”,而是“道歌(古魯)”,因為原文的題目是“倉央嘉措古魯”而並非“倉央嘉措雜魯”。 在藏語裡,“雜魯”是有規範的,“雜”是名副其實的“情”。 而“古魯”的含義是“道歌”,含勸誡意義的宗教道歌。 所以,最初翻譯倉央嘉措詩歌的人,不論現在怎麼權威,其實他都很失敗,因為單在詩歌題目的翻譯上,他就犯了錯誤,以致以訛傳訛到今天。 而對倉央嘉措詩歌內容的翻譯,更有不少歪曲歷史、扭曲事實之處,甚至置真正的西藏文化及其宗教的意義於不顧,事實上扭曲了這些詩歌的本意。」,「六世達賴是佛教修行高僧的轉世者,他所寫的詩歌含義是「金剛道歌」而非情歌。詩歌里之所以大量出現女性代詞,簡單的來說,有些詩歌里的女性,指的是 年長的,像母親般的,指的是倉央嘉措自己的上師,喇嘛,喇 是指上面,有恭敬的含義;嘛是媽媽,像母親般的。喇嘛就是尊稱自己的師父,而在道歌中倉央嘉措尊者用的是另一種修辭手法。另一方面,參考當時的政治環境, 是非常惡劣的。倉央嘉措的上師是桑結嘉措,也是當時的攝政,與當時的清朝皇帝,蒙古貴族,以及藏王,矛盾錯綜復雜。倉央嘉措或許只能用隱晦的手法寫的自己 師父,在一些金剛道歌中,體現的還是比較明顯,有些道歌能看出來是密宗的觀想修行方式。」

若是事實,現時流傳倉央嘉措的情詩大部分是偽造的,為何會有如此做法?可能大家都並無惡意,只是欣賞‘倉央嘉措’這個遙遠神秘的意境符號而已,況且美麗的情話總是容易入耳入心,大家看得感動開心有感覺,仍是會心甘情願接受。

2012年7月6日 星期五

捨生忘死為正義

在展場的一本自制「李旺陽悼亡詩」中看到這漫畫,感受着李旺陽每次被虐待的身心傷痛,難以理解的是行刑者為何能如此的心狠手辣。

昨天趁著課堂間空檔,到兆基創意書院看李旺陽「安魂詩幡上展」。在一個小小的角落,掛著用白幡上面寫着給李旺陽的詩,聽說已收集一百三十多首。

下著雨,沒帶傘,雨水濛濛,加添這暗鬱角落綻放著的哀傷。當權力利益私慾成為存在首要價值,正義良知被癲狂的行為踐踏摧殺,生命在中國顯得不值一毛。

看見        恒一

高牆圍堵漫長夜裡的視線
圍堵外邊流動的道路
牆內的人用呼吸去紀錄意志
用高牆上一幅看不見的風景
填滿空白的歲月
窗外
天空的藍色可以換上不同的名字
山崗的青蔥可以安上任何的形容
看不見世界的人看見終點的方向
陽光從窗口照入牆內的那天
我們清楚地看見他

2012年7月4日 星期三

久別重逢

i-phone 改變了我某些生活習慣。

少了看書時間,以往趁乘地鐵與午膳時總會與書為伴,現在多用電話上網看文章,閱讀內容更廣泛,可是我想老花與散光肯定加深了。

少了用電腦, check mail、 reply mail、找資料、寫 blog ..等都用電話 「攪惦」,尤其寫中文時不用與手寫板「博鬭」一番,時間省了點但發覺自己的中文字越來越寫得醜陋潦草。

初用 i-phone 時,常給電話的接收提示聲牽着走,吃飯上課或走路只要聽見「叮」便拿出電話來覆話或 check mail,有點為奴為婢的感覺,這「受制」的感覺並不好受,現時自己作主動,將這些「提示」當成「知會」,喜歡看時才看,反而 set 好時間提醒自己要喝水,寫 note 記着每天必做的「急要」事、畫展時間.....等,少了那些不知「塞」到那裡的小紙仔,唔,似乎慢慢有點「條理」。

還沒有空 download 些自己有興趣的 App ,還未想花太多時間在這部小電腦上,暫時「可以隨時上網」已令我樂此不疲!今天午膳時,偶然重遇遺忘已久的倉央嘉措。

倉央嘉措問佛

我問佛:為何不給所有女子羞花閉月的容顔?
佛曰:那只是曇花的一現,用來矇蔽世俗的眼
沒有什麼美可以抵過一顆純淨仁愛的心
我把它賜給每一個女子,
可有人讓它蒙上了灰

我問佛: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
佛曰: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既遺憾,
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

我問佛: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感到孤單?
佛曰: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
多數帶著這種殘缺度過一生
只因與能使它圓滿的另一半相遇時
不是疏忽錯過,就是已失去了擁有它的資格

我問佛:如果遇到了可以愛的人,卻又怕不能把握該怎麼辦?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
和有情人,做快樂事
別問是劫是緣

我問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2012年7月2日 星期一

沒有欣喜的晴天

不管遊行人數是多少,這是公義社會的良知運動。我沒用高聲叫囂來控訴,只是站起來, 靜靜的看着,想看清楚這些荒謬的事實,望着藍天白雲,心裡沒有一點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