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小學畢業時,自己曾在同學紀念冊上寫著蘇軾的詞,那時,年少無知,不知愁滋味,強說愁,現今,經歷幾番風雨,想起那時「扮」沉鬱悲涼,「扮」富哲理,真覺可笑。
中學時候,讀蘇軾的「水調歌頭」,喜愛他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時夕中秋,東坡喝得大醉,想起多年未見的弟弟蘇轍,寫了這首詞,只記得當時老師說蘇東坡仕途受挫,曾入獄及差點掉命,而在顛簸貶謫生涯中,培育出豁達人生哲理,隨遇而安,心無罣礙。人生的別離聚合,憂愁喜悅都是相對的,故此面對種種政治迫害、貶謫,他也以曠達情懷面對,毫不畏懼退縮。蘇軾詞「定風波」我最為喜歡,那怕是「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心情都不受影響。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書架上放着蔣勳解讀東坡的寒食帖 一書,仍未有時間細讀。今天,初到銅鑼灣誠品書店,買了本厚厚的書法經典100名帖﹝從溯源到賞析,從臨摹到創作),慶旭著。書法,斷斷續續寫了三段時間,放下又忍不住的提筆,沒時間又放下。舊年,在深圳書城買了本精緻、冊頁設計的孫過庭書譜,又勾起再提筆的心癮,希望今年能開始二十多年前已想臨摹這優美草書的心願。
PS : <寒食詩帖>是東坡被貶至黃州第三年,於清明寒食節時臥病在床,感惆悵孤獨而即興書寫的,內容悲涼悽楚,表達了當時他生活窮困,不能向君主盡忠,亦不能於祖先墳前拜祭,心情極為鬱悶;書法因應心情,洋溢著起伏情緒,氣勢奔放淋漓,卒性自然,字體的大小疏密輕重,佈置奇崛,正鋒側鋒轉換多變,出神入化,是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 祭侄文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現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
PS : <寒食詩帖>是東坡被貶至黃州第三年,於清明寒食節時臥病在床,感惆悵孤獨而即興書寫的,內容悲涼悽楚,表達了當時他生活窮困,不能向君主盡忠,亦不能於祖先墳前拜祭,心情極為鬱悶;書法因應心情,洋溢著起伏情緒,氣勢奔放淋漓,卒性自然,字體的大小疏密輕重,佈置奇崛,正鋒側鋒轉換多變,出神入化,是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 祭侄文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現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