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走運的逃兵


星期一,休息日。懶床15分鐘,很不情願地回到畫室,完成最最最urgent工作後,決定-----做「逃兵」。

出了地鐵站,下着雨,在Watsons買把檸檬黃的雨傘,給這灰濛濛一點光亮的色彩。想起 Christo 的黃色雨傘作品 。

很久沒到過銅鑼灣的中央圖書館,游走書架間,居然找到「心中書單」的第二位,Virginia Woolf 的「海浪」,黃慧敏譯 麥田出版社。真好!簡單的封面,內頁米黄、沒有譯者與作者介紹,書後附有 Virginia Woolf 照片,黑白照片大約3吋x2吋,每版一張,置於黑色底紙中央,最後還有她自殺前寫給老公的遺言。「海浪」是維吉妮亞‧吳爾芙最精釆的小說,全書沒有故事,只由六個角色輪流獨白構成,是探問生命意義與對死亡命題的思索。為什麽叫「海浪」?「整部作品環繞海浪的各種樣態敍述前進,永恒拍打的海潮聲宛若死亡哀歌,在字裡行間,震顫洶湧。」(書序﹕噢,死亡! 魏瑛娟)
認識 Virginia Woolf 是從電影「此時此刻」( The Hours ) 開始,這是三個女人、三個年代的故事,雖然她們處於不同的時空,卻渴求有意義的生活。電影由 Virginia Woolf ( Nicole Kidman 飾演) 寫最後一部小說 " Mrs Dalloway " 開始,她游走在瘋狂的創作邊緣,最後將石頭塞滿衣袋,走進河裡,慢慢沉進去。另一主角 ( Julianna Moore 飾演)生活在二次大戰末期,正在看讀 " Mrs Dalloway " 這本書,深受着書的影响而對生命價值存疑,萌生自殺的念頭,第三位主角是位女同性戀編輯,由 Maryl Streep 飾演,是現代版的 Mrs Dalloway。影片探討生命的意義、死亡與孤獨等問題,這亦是 Virginia Woolf 一直創作的主題,而電影跨越時空的結構,像 Virginia Woolf 意識流小說的文學書寫手法。此外演員出色的演出,令這部調子沉鬱的電影,躍動光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